简介

四合院里的老中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九章 大有可为(2/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

至于那包宋元明残本,打开一看,还真是残本,有些仅剩了半册,别说整套的书了,就是整本的都不多。

这样的旧书,剩的更多的是文物价值,作为书海拾遗之用,可能会有点作用。

这虽说也是个漏,但性价比确实不高。

将挑拣好的书籍重新包好,放在柜子顶上防潮。

李胜利看了一下被擦洗干净的皮背包,也感受到了老娘的不易。

弟弟妹妹的学习书籍,只差了古文观止,明天还要想想办法的。

晚上,一家人又美美的吃了一顿饱饭,给李老爹做过手法之后,三兄妹看了一会书,就各自睡去了。

第二天一早,眉头挂霜的肖虎就跑来了李家,神神秘秘的找到李胜利,也不说话,只是示意他跟着出去。

跟老娘打了招呼,李胜利跟着有些神秘的肖虎,出了四合院。

“肖虎,神神秘秘的搞什么?”

“叔,有方他们拉了一车粮食回来,我爹让我问你咋办?”

“这不胡闹吗?

走,去看看!”

李家刚被贾老婆子告黑状,惹出的麻烦还历历在目,赵家兄弟又搞来一车粮食,这就是在添乱。

听肖虎说完,李胜利的声音高了八度,心里的火气也上来了。

两人风风火火的赶到当初卸车的那片空地,赵老大正靠在车上冲盹呢。

显然,为了这一车粮食,赵家两兄弟也没少受累。

看到马车上面压的是成捆的细枝柴火,李胜利的心里这才安稳了一些。

海爷跟赵满奎,算是老道人物,知道遮掩一下,不然明晃晃的一车粮食,被人追问是迟早的事儿。

粮食到了,大概率是拉不回去的,怎么卸车,就是麻烦事了。

上次在四合院卸车的时候,李胜利一步三回头,就没发现有人看到他们。

结果怎么样,贾老婆子没等粮食下锅,就把李家给点了。

如果不是老娘悍勇,如果不是分了一半给肖家,李家大概率会背上投机倒把的罪名。

转了一圈查看一下,车上打了补丁的麻袋、布袋,差不多二十个。

马车前后,还有五六个旧筐子,不管是分三家两家,这些东西的数量都太多了。

“赵有方,醒醒,车上的东西怎么个说法?”

车上的东西大致有了数目,李胜利一拳就怼醒了多嘴多舌的赵老大。

没有他回去添油加醋,想来海爷不会弄一车粮食过来的。

“小叔,这是咱们的一点心意,你们家跟肖大爷家分一分。”

虽说是被李胜利怼醒的,但李胜利的手劲不足,对壮实的赵老大来说,这点力量不算恶意。

稍一回神,他就开始表功了,瞧着他眉飞色舞的样子,李胜利有些恨不起来。

“分个屁?

分家去麻烦吗?

上次在我家,你不是没见过,为了那点东西,差点打死人。

东西哪来的?”

看车上麻袋、布袋的杂乱程度,显然不是一家的东西。

按照李胜利的印象,赵家也没这么多的粮食,这些东西的出处,多半还是跟拉回去的破被褥有关。

“换的。

这两年日子过的好了,我爷有大半年没往回拉东西了。

这次村里需要旧棉花的不少,人多,就在村部叫了行。

那车破被褥,拢共换了十八块钱,两千七百多斤各色杂粮。

差不多一斤杂粮换半斤棉花,这可把村里人乐坏了。”

所谓的叫行,就是拍卖、价高者得,听完赵有方说的,李胜利面色一喜,这买卖做的。

赵有方这次拉回去破被褥的时间,算是恰到好处。

下面的农村,除了秋末冬初这段时间有空闲,几乎就是一年四季不休。

春夏秋在地里劳作,兼做公社派发的义务工,入了冬到过年这段,也有集中的义务工要出。

修桥补路、开山造林,挖水渠、开水库,凡是人能干的活,都被公社的义务工所涵盖。

所剩不多的闲暇时间,就是修房盖屋、整自留地、做衣服、被褥的时间。

渡过了困难时期,经过几年的发展,私底下的以物易物,鸽子市之类的交易场所,也得到了发展。

洼里靠山吃山,杂粮数量多,日子也就越过越好。

手里剩的多了,要求自然也就多,饱暖思淫欲,差不了大概的。

棉花、棉布可没有工分兑换一说,除非是原产地。

城里的工人想买都难,就别说一年也分不到几个钱的农村了。

买不到新的,就弄旧的,破被褥、旧衣服,在农村也就有了很大的市场,这也是物资供应形势所迫。

只是,李胜利对半斤旧棉花就能换一斤杂粮,没什么概念。

“有方,棉花这么贵吗?”

见小叔李胜利不知民间疾苦,赵老大沉思片刻,就决定给他上一节忆苦思甜的实践课。

喜欢四合院里的老中医请大家收藏:(m.52shuqi.com)四合院里的老中医52书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